柳品妤:跨國企業使愛爾蘭走向國際化、現代化,在短短十幾年內,以創新躍升成為世人關注的<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20070123時報周刊
愛爾蘭一飛沖天
(時報周刊)
(陳宛妤.李俊明記者)
不但歐洲人看傻眼,前台北市長馬英九也遠道取經,他表示,「因為朝野政黨意識到愛爾蘭危機的嚴重,所以很早就不再做無謂的爭鬥,而能形成共識,不論是哪一黨當政,國家發展的目標一致,把焦點拉回經濟的議題,不在政治的議題上內耗、浪費時間,這對台灣而言,應該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而愛爾蘭人怎麼看待自己的成功呢?前愛爾蘭總理蓋瑞特‧費茲傑羅(Garret FitzGerald)曾表示,「幸運吧!愛爾蘭的人力資源恰好都集中在這段國外投資大量進入愛爾蘭的時間裡。」優勢不僅於此,天時地利人和的「人才培育」,更是愛爾蘭的主要戰力,在一九六○年以前,愛爾蘭的教育水準在歐洲平均之下,「六○年底,我們決定延長義務教育,使中等教育數目由二○%升到八十二%;此外,愛爾蘭講求廣義式的通才教育,不同於英國在年輕人十六歲到十八歲還需要通才教育和知識時,就進入專科教育。愛爾蘭的學生平均要修六到七個科目,這種通識教育,提供更具彈性的人力資源,深受企業歡迎。」大肆投資教育的結果,讓愛爾蘭擁有充足的技術性勞工,包括科學家、工程師和商學院畢業生。愛爾蘭有自知之明,在歐洲強國圍剿下,不甘作個小媳婦,她認清自己的處境,全面調整政策與改革,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李紀珠認為,「愛爾蘭極力走向國際化,重新在全球而非侷限在歐洲經濟體中找新的定位,以歐盟最低稅率爭取外國投資,應用英語優勢,積極扮演美洲及歐盟的中介角色。愛爾蘭政府謹守財政健全,並協助勞資雙方建立共識,提供免費且普及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歷史教訓中,學會『去政治化的經濟發展』,力求國家經濟轉型。」以優惠稅率吸引外資、利用跨國企業促成國家現代化,是愛爾蘭的核心策略。愛爾蘭有九百家軟體公司,世界前十大製藥公司有九家在愛爾蘭設廠,全球十大資通訊公司有七家在愛爾蘭營運。據估計,愛爾蘭的外商生產總額超過七○%,外商占的出口總額也超過八十五%。愛爾蘭對移民採取比歐盟各國更開放的態度,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半要歸功於移民的菁英分子。愛爾蘭的社會福利欠佳,並不適合拎著錢來享清福,反而適合年輕有為的外勞。《創意新貴》作者美國學者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認為,愛爾蘭做到了3T——科技(Technology)、人才(Talent)與包容(Tolerance),這關鍵的3T促成具有創造力的工作者聚集愛爾蘭。如磁鐵一般,從吸引科技公司與創業家為核心,擴大到演員、作家、音樂家等藝術與文化創意領域;對於文化創意工作者也給予減稅優惠,並提供居住與工作的高品質環境。愛爾蘭科技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表示,「現在法國畢業的女孩,會到愛爾蘭找工作;我們從英國
、美國延攬科學家,這些都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事。」十八世紀末的愛爾蘭抒情詩人兼音樂家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曾哀嘆,「西方世界的綠寶石愛爾蘭,被鑲入陌生人的皇冠。」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愛爾蘭,是皇冠上最亮眼的一顆寶石,更是閃耀歐洲大陸的西方明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