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穎:納莉颱風造成淹水的原因是洪水溢堤和積水回堵
20010921聯合報 【2001-09-21/聯合報/18版/綜合新聞】
下水道五年暴雨頻率 容量不足 抽水站功能運作 應組跨局處學者專家小組主導
本報記者楊金嚴納莉颱風令市內大淹水,大家都在問問題出在那裡?大台北防洪計畫是否已失敗?其實,這次造成淹水原因,有的是因堤防未做,有的則是堤防做了,但因排水不及,抽水站「窒息」造成積水,防洪設施其實沒有問題。
養工處長羅俊昇指出,現有市內堤防是兩百年洪水頻率保護,下水道設計標準是五年暴雨頻率的七十八點八公厘;颱風時,因下雨面積大,颱風雨頻率四十五公厘,所以每小時雨量如果超過這標準,下水道容量就會出現積水問題。
至於抽水站的排水設計,有的地區因為較高,在暴雨時不用抽水,是採暴雨頻率設計,有的則以颱風雨設計;這次颱風,因為單日雨量和每小時雨量幾乎都超過容量,所以堤防和抽水站無法阻擋都出問題。
仔細觀察市區這次淹水原因有兩個,一是洪水溢堤;一是雖未溢堤,但因市區雨量超過部分抽水站的設計容量,造成積水回堵。
市區溢堤區域都是兩百年洪水頻率堤防,還沒有完工地區,像基隆河南湖大橋以上河段,在大坑溪、內溝溪去年象神颱風即告氾濫成災;今年也出現溢堤情形。至於已完成兩百年洪水頻率的淡水河、基隆河堤防周邊,沒有溢堤。
在基隆河邊內湖側的南湖抽水站和南港區的南港抽水站,因基隆河水位達十一點零五公尺,越過砂包堆成的九點五公尺堤防,造成淹水,抽水站被水淹沒「陣亡」。木柵路四段邊的萬芳抽水站也是被「淹死」。十六日深夜十時多,景美溪水位近廿一公尺,超過廿公尺高的堤防;萬芳站被淹,周邊地區,自然也被淹沒。
至於在基隆河岸的玉成、成功、大直、濱江、洲美二號等五個抽水站,旁邊的堤防都已達兩百年洪水頻率,不是因溢堤被河水淹沒,而是因集水區內雨量太大,超過設計的排水量,在進水多出水少下,抽水站內的積水愈來愈高,抽水機被積水「窒息」而死。
綜觀這次災情,完成兩百年洪水頻率的堤防,已達到原來保護效果,沒有發生溢堤情形;發生溢堤處是目前還沒有完工的河段,或是原來只有五十年防洪頻率的大坑溪、四分溪等處。
經濟部水資局前身的水資會主任委員,現任經濟部顧問吳建民就指出,這次颱風,市內防洪工程並沒有問題。
颱風時,曾沿著基隆河堤防一路觀察的吳建民說,在基隆河段靠撫遠街段,因為有一個大彎曲,流速最慢,水位最高,但颱風夜雨量最大時,河水離堤防頂仍有五十公分,出問題的是都市排水問題。吳建民指出,大台北區兩百年防洪的堤防,當初在設計時,因考慮到一些還沒有辦法掌握的因素,所以還在堤防上方又加了一點五公尺至兩公尺的「出水高」,這樣的堤防高度,可以抵擋五百年一次洪峰。
他說,目前市區的下水道設計是五年暴雨頻率,一般先進國家採用的是十年暴雨頻率,開發已達飽和的台北市,下水道設計容量顯然不足。
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蔡榮根指出,這次如果捷運沒有淹水,將捷運廠站的積水,變成「滯洪池」,這些水全放到忠孝東路上,可想像十八萬噸的洪水,會增加多少地區淹水。他認為現有市內排水系統容量嚴重低估,應注意對整個都市發展和以往已不同,同時有臭氧層破壞和溫室效應等問題。
台大生物工程系主任許銘熙指出,現有的這些維生或重大公共設施的防災能力也要加強,才不致出現像市政大樓、捷運、抽水站都被淹掉情形。
吳建民提醒,其實北市的天然條件並不好,清康熙卅三年台北還是一個湖,後來發生地震,在關渡裂開一個出口,才將湖水宣洩掉,像汐止還有一個「水返腳」的地方,就是潮汐可至之處,當地才和海平面一樣高。吳建民說,美國規定在洪水頻率一百年以上的地區才叫土地,以下叫洪水平原,對洪水平原平時禁止開發或限制開發。
針對堤防溢堤,市府首要之務是先把還沒有達兩百年洪水頻率的堤段完成,對抽水站的功能,市府也要重新檢討;其實過去每年颱風,幾乎都出現抽水站「掛掉」情形,事後市府雖有檢討,但一再重複的事故,顯示這些檢討效用有限,這次市府要檢討抽水站的功能、運作,應組成一個超局處的學者專家小組,不能再由工務系統閉門造車了。尤其對被「窒息」而死的抽水站,更要了解是否有人為因素。
不過新世紀之始,就像市長馬英九指出的,過去沒有發生的,不見得不會發生,整個大環境和氣候也都變了,所以對水利的整治,是真的應由河域、跨縣市來進行整治,將治山防洪和區域開發結合管制,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