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生物多樣性與棲地保育的國際現勢

李維哲: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導因自許多原因,諸如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與污染,因此,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都瞭解,要談生態保育,就要先做好棲地保護


作者:謝雯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05-10-13)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導因自許多因素,諸如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與污染,不過世界保育聯盟(IUC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在1994年與2004年相隔十年發表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都將「棲地喪失」列為降低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原因。紅皮書中,86%的鳥類與哺乳類、90%的淡水魚以及30%以上的海洋生物直接受到棲地破壞影響而陷於滅絕危機。
  因此,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都瞭解,要談生態保育,就要先做好棲地保護。然而棲地保護的工作在實行上有一定困難,譬如說哪一塊區域需要保護,保護的範圍多大,而可利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這些都是在國際會議中屢屢被提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在近年來有了新答案。
加入生態系與永續管理的新觀念
  生物多樣性公約中除了物種與遺傳多樣性,也規定著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的保護,「生態系」(ecosystem)指的不僅是單純的生育棲息地,而是考慮到整個生物族群、以及此物種生態史中,不同時期需要不同棲地與生態條件。以候鳥「棲地保護」來說,保護區不只是單單保護候鳥棲息的水塘,而要保育整片溼地系統。更進一步說,還要保護候鳥遷徙路線上的所有溼地,以及北方的生育地,才能作到完善的棲地保護。
  世界人口持續擴張與開發,不但侵擾自然的生態系,也造成棲地破碎化與棲地的破壞。然而在許多地方,地方居民早已經和環境形成共生關係,要維持傳統的共生關係,避免因人口膨脹與隨之而來的開發需求造成生態的崩毁,於是,「人」的角色也被引入生態系來思考。在國際間慢慢由「保護區」這種圈地保護方式,轉而對棲地採取永續管理的方向,同時顧及生態、社會和經濟面,各地也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永續棲地保護方式,譬如社區林業、永續林業經營、環境信託或居民共管的保護區模式等。
  在這當中,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展出來一個「生態系為基礎的管理」(EBM,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模式而日益盛行,這是一種永續漁業利用方式,期望藉此減少商業漁業行為對海洋生態系造成的衝擊破壞。這個概念也開始延伸引用在其他的生態系上,以利於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育間的折衝。
國際間保育講求合作結盟與跨界利益
  國際間一直有許多國際公約與組織從事棲地保護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國際公約是溼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與世界襲產公約( WHC,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國際機構有聯合國環境署的世界自然保育監測中心(WCMC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而國際非營利組織方面就是世界保育聯盟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這些名單與過去十年並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現在國際間更願意彼此合作,尋求共同目標與跨界利益。
  舉溼地公約為例,在1999年第7屆締約國大會時,公約組織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national)、世界保育聯盟和國際濕盟 (Wetlands International)締結為公約的夥伴關係。後續幾年又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移棲物種保育公約組織(CMS,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以及一些區域性的溼地保護組織結盟,甚至在2004年與私人企業法國愛維養(EVIAN)礦泉水公司簽署了合作計畫。
  類似這種縱橫國際、區域與國家各個層次,跨越政府、企業部門與非營利組織的結盟合作關係,儼然已成為國際生態保育組織的發展趨勢,更遑論是地區性小型的棲地保護計畫,更需要私人企業與政府的金錢奧援。不過這樣的發展,也許是基於全球化影響下,生態保育的破壞力更難以阻擋的緣故。
全球化隱藏棲地與生物多樣性危機
  拿稻米來說,因為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因素,主要的稻米生產國有了廣大的市場,便擴大原有的稻米生產區域。擴大的結果,使得原本是生態豐富的自然區域,都變成植被單調的稻田,原本自然棲地保有的生態系與物種多樣性隨即喪失。甚者,因為灌溉水資源的需求而建造水壩與水道工程,連帶破壞了內陸水域與淺山森林生態系。類似狀況也出現在歐盟補貼政策下的糖業,以及在中南美洲企業化經營的咖啡產區。
  國際間對抗全球化的議題面向紛雜,以致生物棲地喪失的議題並不受到關注,然而還是有許多抗議行動與棲地保護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有機農業與公平貿易的呼籲。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貿易排除條款中,雖規定有禁止補貼以促進永續農業的綠色條款,但消極的規定並無法遏止大規模的農作物種植對棲地的持續壓力。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針對永續農業與農業棲地管理的前景,都受全球化的衝擊。(2005-10-13)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清水鎮高美溼地發現五隻小天鵝

施欣如:台中縣清水鎮高美溼地發現五隻小天鵝,生產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因為南遷過冬,迷路而飛到台灣來。

2007/02/01(中央社記者趙宏進台中縣一日電)

台中縣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蔡仲晃在清水鎮高美溼地發現五隻小天鵝|鵠,保育人士相當興奮,為避免民眾干擾這難得一見的貴客,縣府農業局與保育協會今天表示,將加強巡察保護小天鵝。
高美溼地經縣政府劃設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為維護保護區,投身自然生態保育多年的蔡仲晃,經常到高美溼地看看。
一月三十一日傍晚,蔡仲晃一如往昔到高美溼地,結果發現溼地內有五隻難得一見的嬌客|又稱小天鵝的「鵠」。
為再次一睹小天鵝的嬌姿,蔡仲晃今天再度到高美溼地,發現小天鵝還留在高美溼地。他趕緊拿出相機,拍下小天鵝與一群候鳥悠游海平面的鏡頭。
蔡仲晃表示,小天鵝生產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像西伯利亞、日本等國,冬季小天鵝也會南遷過冬,但到台灣的機會不大,偶而會有幾隻迷路飛到台灣來。
五年前,他就在高美溼地發現過兩隻小天鵝,這次數量達到五隻,相當難得,在一群候鳥中相當搶眼,由於上次小天鵝只停留兩天,這次會停留多久,則不得而知。
蔡仲晃說,未按正常路線南飛,這種不常見、過冬遷移沒有規律性的鳥類,會被列為迷鳥,小天鵝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小天鵝不常見,農業局與保育協會呼籲民眾要以愛護高美溼地的心愛護這群外來貴客,前往觀賞時請遠觀,以避免干擾到小天鵝,農業局與保育協會也將加強巡察,保護小天鵝。

歐陸蜜蜂和花卉生物多樣性銳減

陳逸倫:因昆蟲與植物的多樣性都在下降,有可能影想到全球經濟!!

謝顗捷:生物多樣性銳減是在生物界中一項極大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加上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陳毅龍:如果人們在這樣破壞下去,有可能某些能幫助人類研發新藥物的動植物將會從地球上消失,而且生物的關係是環環相扣的,到最後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2006/07/21 12:50 記者:袁婉琳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日電)

一份發表在科學雜誌(Science magazine)的報告指出,在過去二十五年中,英國和荷蘭境內蜜蜂及其授粉花種的生物多樣性雙雙銳減。
英國、荷蘭和德國三地是這項研究歐洲觀察的第一站;研究者發現,數百個觀察據點的蜜蜂生物多樣性減少了百分之八十。
英國里茲大學的皮耶斯梅傑主持這項研究,他表示:「蜜蜂和植物種類減少幅度之大,讓人十分驚訝。」他也警告:「若別處也發現這種現象,我們就得當心了。這種情況預示:昆蟲為植物傳宗接代的授粉服務若不復存在,將危及植物的生存。」
報告指出,昆蟲的授粉服務影響全球經濟甚鉅;昆蟲在植物間穿梭授粉,每年就為人類提供兩千億至五千億英鎊的產值。
報告表示,授粉蜜蜂生物多樣性降低的損害或許沒有那麼大,也許能藉他種傳粉昆蟲彌補缺憾;但事實不然,同一時期,一些昆蟲|例如食蚜蠅類的數量僅些微增加。
研究人員表示,現在談是否是蜜蜂種類減少導致植物種族減少,或是相反,或是兩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仍有些言之過早。
皮耶斯梅傑表示:「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蜜蜂種類銳減,這項研究結果足以讓人類產生警惕。生物之間環環相扣,某物種的銳減會否引發其他物種的滅絕才是最令人最憂心的事。」

小花蔓澤蘭入侵造成本土植物浩劫

何昀達:我覺得因進外來種幾乎都會影響本土的生態環境
台灣其實已經受到不少外來種的侵害例如:本報導提到的小花蔓澤蘭,福壽螺,吳郭魚.......等等,我覺得政府應該多重視這類的問題想辦法解決,保護本土的生態物種

中廣新聞網╱彭清仁2007-01-24 06:05

來自中南美洲的爬藤類植物「小花蔓澤蘭」,當初被引進時是用於水土保持,但因「小花蔓澤蘭」的覆蓋性相當強,已成為危害本土植物的殺手,新竹縣保守估計已有廿一公頃的土地和山坡地遭受生態的浩劫,新竹縣農業局也呼籲農友在花期時能協助除害,以免造成生態更大的危害。(彭清仁報導)
新竹縣農業局生態暨自然保育課表示,「小花蔓澤蘭」是爬藤類植物,當初從中南美洲引進台灣時,是用於水土保持之用,但沒想到開著美麗白色花朵的﹂小花蔓澤蘭」,可怕的地方是會將其它植物覆蓋,使植物不能行光合作用最後枯死,目前已有生態專家提出警語,有關單位如果不重視,將會對本土植物造成生態浩劫,經農業局的調查,新竹縣十三鄉鎮市「小花蔓澤蘭」覆蓋情形,已超過廿一公頃,而且還繼續危害本土原生種的植物,而這種爬藤類植物並沒有天敵,每年的花期是在十一月到十二月間,縣府農業局也函請各縣鎮公所,通知農友們在花期時能夠協助根除,也由於小花蔓澤蘭的有規模入侵,縣府農業局也將向中央申請專款補助清除。至於另一種開著紫色小花的香澤蘭,雖然有農友誇大傳說是藥材,可以消腫、止血,同樣對生態植物影嚮相當大,在新竹縣則尚未發現有繁殖為害的情形。

電影蝙蝠俠 台灣種?

黃婷姿:正攻讀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的陳家鴻觀察到,蝙蝠俠飛行服上的標誌像是飛翔中的「摺翅蝠」,獨來獨往及以翅膀包裹身體的習性,則像是「台灣大蹄鼻蝠」。而吸血蝙蝠只在中南美洲,佔全世界上千種蝙蝠中極少數,牠們以家禽家畜為目標,咬一小洞後舔血,不會攻擊人類,即使生命受到威脅,也只會飛走。有些蝙蝠的鼻部特殊演化為複雜的構造,牠的視、嗅覺不發達,藉由鼻部發出超音波,回傳後由耳朵接收,在腦海中勾勒出超音波碰觸到的實物影像,藉以分辨是障礙物、可吃的昆蟲還是敵人。 蹄鼻、葉鼻類的蝙蝠多是一胎一仔,母蝙蝠胸前除了有兩個泌乳奶頭,在尿道上方的恥丘處還有兩個不會分泌乳汁的「假奶頭」,類似奶嘴功能,當幼蝠接近斷奶時,仍會吸吮著「假奶頭」。

20070122 自由時報電子報[記者楊倩慧/專訪]

正攻讀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的陳家鴻,受到鑽研小型哺乳動物、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的影響,八年前起投身研究蝙蝠的領域,日子久了,常被朋友調侃長得像蝙蝠。他不以為意,提起蝙蝠奇特性仍是興致勃勃。

動如摺翅蝠 靜如台灣大蹄鼻蝠
像是電影「蝙蝠俠」,陳家鴻就觀察到,蝙蝠俠飛行服上的標誌像是飛翔中的「摺翅蝠」,獨來獨往及以翅膀包裹身體的習性,則像是「台灣大蹄鼻蝠」。

至於一般人多認為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邪惡的代表,陳家鴻說,吸血蝙蝠只在中南美洲,佔全世界上千種蝙蝠中極少數,牠們以家禽家畜為目標,咬一小洞後舔血,不會攻擊人類,即使生命受到威脅,也只會飛走。

陳家鴻指出,有些蝙蝠的鼻部特殊演化為複雜的構造,牠的視、嗅覺不發達,藉由鼻部發出超音波,回傳後由耳朵接收,在腦海中勾勒出超音波碰觸到的實物影像,藉以分辨是障礙物、可吃的昆蟲還是敵人。

陳家鴻說,蹄鼻、葉鼻類的蝙蝠多是一胎一仔,母蝙蝠胸前除了有兩個泌乳奶頭,在尿道上方的恥丘處還有兩個不會分泌乳汁的「假奶頭」,類似奶嘴功能,當幼蝠接近斷奶時,仍會吸吮著「假奶頭」,吊掛依偎在媽媽身上,模樣相當有趣

小白鯨點頭 拜年模樣卡哇伊

李佳芳:小白鯨真是個聰明的動物,不僅長個可愛,還會拜年,我想工作人員應該花很多時間照顧和訓練吧!希望過年我也有機會去屏東跟小白鯨拜個年。

吳啟豪:海生館推出小白鯨點頭式得拜年,吸引了不少得遊客

TVBS╱吳忠勳 2007-02-11

跟著工作人員不斷點頭拜年,體型龐大的小白鯨超精明,除了點頭如搗蒜的拜年姿勢,還會來這招。
扭動尾巴,同伴跟著搖,可愛的動作,常是民眾目光焦點,工作人員花時間陪著小白鯨訓練,就等著春節登場,提早來玩的遊客還看不到,沒關係,真人版的白鯨玩偶,先送你個愛的抱抱。民眾:「恭喜恭喜。」
除了小白鯨,海生館還推出找趣味彩繪活動,以及豬頭王問答大賽,讓民眾在娛樂當中,就能了解海洋生物。解說員:「這片大海叫什麼名字?」
另外,館方還推出全新巨藻餵食秀,讓民眾透過巨型玻璃缸,零距離看到紅寶石海癸的特殊注射餵食方法,想看到特別海洋秀嗎,海生館過年期間除了除夕從9點營業到晚上6點之外,從初一開始連續一個禮拜,延長營業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讓遊客一次玩個夠。

北極地區發現大量巨型海洋爬蟲類動物化石


林弘麒:有群學家在北極地區找到巨型海洋爬蟲類動物的化石,而且還有一種海洋暴龍在內,找到的化石共分成兩類,分別是蛇頸龍和魚龍!

2006/10/06 記者:張佑之 (法新社奧斯陸五日電)

一個挪威研究小組的成員胡倫今天說,該小組在北極發現許多巨型爬蟲類動物的化石。這些動物在恐龍時代充斥於海洋,包括一種被稱為「海洋暴龍」的稀有肉食性動物在內。
胡倫說,這群科學家在挪威北側遙遠外海的斯瓦巴群島上,發現了二十八個一億五千萬年前的爬蟲類動物骨骸。這些骨骸是在夏季發現,當時有些已露出岩石之外,而這對未來的研究而言,是個好消息。
胡倫說:「我們當時原本不是要在斯瓦巴群島上挖掘骨骸,而是要標示出骨骸的位置,以作為未來數年的大規模科學探險場所,但如今我們真的發現了可供探險的寶藏。」
這些骨骸是在八月間發現,集中在斯瓦巴的一個區域內,距離北極大約一千公里。
這些骨骸分別是二十一隻蛇頸龍和六隻魚龍,前者為長頸爬蟲類動物,外型類似龜與蛇的混合體;後者是狀似海豚的巨型爬蟲類動物。
發現數量最少的是上龍的骨骸,這是另一種巨型爬蟲類動物。胡倫指出,上龍「和鯊魚乃是侏羅紀體型最大的海洋肉食性動物」,其生存年代在一億四千六百萬年至兩億年前。
上龍骨骸保存十分完整,胡倫說,「這就好像是一隻擁有鱷魚狀頭骨的海獅,不過身長十公尺,有如一輛公車大小」。